新闻动态   News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
胃胀气怎么办?中医3种穴位按摩帮你消气

2020-4-14 21:50:10      点击:

在医院担任护理师的小文,每天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,加上轮班制度,上班时间不定,经常有一餐没一餐的,不然就是吃得很快很赶。虽然以前就偶尔感到腹痛或胃胀,但大多忍忍就没事,倒也不以为意。一直到最近发作频率越来越高,有时早餐吃完就可以胀着一整天,有时甚至胀到很痛,影响工作表现,才让她惊觉问题的严重性!

「肚子胀气好难受!」「没吃什么东西就有凸起的小腹真讨厌!」可说是现代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,随着生活步调加快、工作压力大,加上饮食习惯差,肠胃不好,动不动胀气、打嗝、放屁的人也越来越多,究竟这些令人尴尬的「鸟气」,是怎么来的呢?容易胀气的人,又该怎么做来减低胀气发作的频率、减缓它带来的不适呢?

 

就是这些坏习惯 让你养出一肚子气

 

1.长期不佳的进食习惯:

 

 

 

 

大人总是告诫小孩:「吃饭细嚼慢咽,不要边吃边说话」,然而自己却常常做不到。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,三餐只好狼吞虎咽;为了和同事社交得炒热气氛,逼不得已才必须边吃边说话。因为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,无辜的肠胃就这样被你自己搞坏了,边吃边说话,会让人不自觉地吞下很多空气,吃饭狼吞虎咽更会加重胃胀气。

 

此外很多人不爱喝水,非要渴到不行了才一下子大口猛灌,这种喝水方式不但容易把空气直接灌进肚子引起胀气,喝进去的水也会马上变成小便,身体根本没留住所需的水分。

 

2.吃太多易产气的食物:

 

有些食物如豆类、奶类、高纤食物等,因无法完全被肠道消化,经肠道细菌处理后,容易发酵产生气体,使肠内气体增加,提高胀气发生率。然而个人体质不同,同样一种食物不见得每个人吃了都会胀气。建议可依照自身经验,若发现吃某些食物特别容易胀气,就应尽量避开。以下提供较易产气的食物名单,供大家参考。

 

淀粉类:豆类(豆腐、豆浆、豆皮、豆干、黄豆、红豆、绿豆、花生、薏仁)、根茎类(地瓜、马铃薯、芋头)、糯米类、小麦类的再制品(面食、面包、饼皮)。

蔬菜类:花椰菜、韭菜、高丽菜、洋葱、大蒜、海带(海草、昆布、海藻、紫菜)、菇类(香菇、金针菇、杏鲍菇、蘑菇、木耳)。

刺激性饮料:含气碳酸饮料、酒类。

高糖高油脂食品:如油炸食物、甜食、蛋糕、饼干、面包等。因其消化时间长,停留肠道时间久,容易产生更多气体。

奶类、奶制品:亚洲人肠道较缺乏消化乳糖的酵素,因此部分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,喝到牛奶会容易引发胀气或腹泻。

3.患有肠胃系统疾病:

 

 

不同胀气部位,其实反映出不同的身体警讯。上腹部的胀气,反映了胃部问题,如胃部功能受损,典型消化不良,进食后出现不适的胃炎、胃溃疡等;下腹部的胀气,则反映了肠道问题,如排便不通畅,肠道内堆积过多粪便的便秘型胀气。

 

因此若本身有已知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肠燥症、长期便秘、胆囊疾患等方面疾病,容易增加并累积肠胃内气体,引发胀气。此时应先针对疾病处理,才有办法一并改善胀气情况。

 

中医治胃胀 调理中焦顾全身

 

中医治疗胃胀气,多从调理中焦,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系统下手。中医的脾胃,不单指解剖学上的实质器官,而是包含整个消化道系统,因此只要脾胃机能恢复,肠道功能自然提升,胃部不适或胀气的症状也会跟着减少许多。

 

脾胃机能出问题,可大致分成「阳虚」和「阴虚」两个方向:

 

阳虚型,好比体内的能量和温度不够,不论是工作上的劳力还劳心,其实都会造成身体的耗损,一但耗损太多超过身体所能负荷的程度,便会使整体的体机能下降。此外过食生冷、寒凉的食物,或有些女性为了爱美而减肥节食,都会导致脾胃虚寒、温度下降,或使身体缺乏最低需求的基本热量和营养物质,长期下来破坏肠胃道系统的正常运作,肠胃道系统的运作一但受影响,胀气、泛酸、排便不顺等问题自然跑出来。

阴虚型,则好比脾胃的津液不足,中医认为胃是喜湿润而怕干燥的脏腑,一但失去津液润养,便会影响原本容纳食物和消化的功能,而出现胀气、胃痛、食欲差等症状。太过干燥的天气容易诱发森林大火,同样道理,胃太干燥也会烧出胃火,胃火不减,则恶性循环加重原本干燥的情况。此外负面情绪、易怒、压力、失眠,或过食烤炸辛辣等易上火的食物,也都是加重火气的重要因素,因此中医治胃,不单重视脾胃本身,也重视体内五脏六腑的平衡状态。

透过中药针对个人体质差异,给予不同方向的治疗,患者胃胀气的毛病多能有明显进步。然而多数肠胃病的养成都非一时,而是归于长期不良的饮食或生活习惯,因此患者若想获得持久根本的改善,除了要认真规律地服药,也要配合找出自身饮食或生活习惯的不正确处,下定决心地从头改变起才是更重要的不二法门。

 

穴位按摩 缓解胃胀气

 

 

 

中脘穴:胃上方,肚脐上4寸。

天枢穴:肚脐左右旁开2寸。

关元穴:肚脐下4寸。

以此4个穴位为基准,顺时针画圆按摩腹部,可帮助强化肠胃功能、促进消化及消除便秘。

 

 

 

太白穴:第一跖骨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

公孙穴: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

从太白穴一路延掌内侧按摩至公孙穴,可调整人体脾胃功能,减缓消化不良,腹部胀气或疼痛。

 

 

 

内关穴:手掌向上,腕关节微弯,从靠近手掌处的第一条横纹直上2寸。